齒輪的發展一直都是學者研究的重點,從齒輪出現到現在,大方面上來說齒輪經過了四個階段的發展,經過臺灣成大精工的資深設計者指出,齒輪的發展分別經過了掛引齒輪、等節距齒輪、擺線齒輪以及漸開線齒輪,后才發展成為我們如今見到的各種齒輪。 第一階段是原始齒輪裝置中所見的所謂掛引齒輪階段,發生在公元前400年左右,在這一階段留下的文字資料很少,出土的成型齒輪有我國山西的青銅齒輪,是用在指南車上使用的。 第二階段是使用等節距齒輪階段。十六世紀末,雖然沒有理論上正確的齒形,但是己能憑經驗制造出頗能正確傳遞旋轉運動的齒輪。 第三階段是開始進行齒形理論研究、使用擺線齒輪的階段。丹麥天文學家餓勒夫·羅默(Olaf Roemer)在1674年首先提倡:為使齒 ![]() 第四階段是漸開線齒形階段。漸開線齒形在其創始階段中處于劣勢,普及很慢,由于利昂赫特·歐拉(Leonhard Euler)和其他先驅者逐漸闡明其優點,特別是成利斯選定了齒形角為14.5。的標推齒輪,其優越性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,但是取代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擺線齒形而成為占優勢的代表性齒形,還是進入二十世紀以后的事,當時由于范成切齒法的研究,才使漸開線齒形在實用中普及,從此才進入第四階段。 直至今天,錐齒輪、圓柱齒輪、非圓齒輪、齒條、蝸輪蝸桿等,細分到各種不同材料所鍛造的齒輪。各種齒輪組合而成的設備,如齒輪減速機、蝸輪減速機、行星減速機等,成為工業生產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件。 |